400億,“掃地茅”又要IPO了
來源:東四十條資本(ID:DsstCapital) 作者:王滿華
“瘋狂的石頭”又要IPO了,這次它的目標是港交所。
近日,石頭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上市,摩根大通、中信證券為聯席保薦人。若成功,這將是石頭科技繼2020年登陸科創板后的第二次上市。
此前,石頭科技在2021年股價曾飆升至1494.99元,市值逼近千億,成為A股僅次于茅臺的第二高價股,“掃地茅”的稱號由此而來。
眼下,港股市場已經匯集了“電池茅”(寧德時代)、“藥茅”(恒瑞醫藥)、“豬茅”(牧原股份)以及“醬油茅”(海天味業),如今又來個“掃地茅”。這不禁讓人好奇,真正的“茅界老大哥”貴州茅臺,何時也會加入“A+H”陣營。
湖南80后北漂創業,成就昔日“掃地茅”
石頭科技背后,是一個北漂青年成功逆襲的故事。
出生于1982年的昌敬是湖南岳陽人,2006年,他從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后來到北京入職傲游天下做技術經理,正式開啟了其北漂生涯。此后,他又輾轉在微軟、騰訊、百度等多家科技巨頭任職。
命運的轉折發生在2014年,這一年被稱為中國智能硬件發展元年。因為嗅到了商機,32歲的昌敬萌生了做掃地機器人的創業想法,于是拉上三位老友共同出資設立了石頭有限。創業初期,團隊清一色軟件背景,硬件經驗幾乎為零。為補足短板,昌敬“三顧茅廬”邀請到華為前項目經理萬云鵬加盟。
石頭科技的起點很高,成立第二個月就獲得小米生態鏈投資人青睞,獲得了幾百萬美元的融資,并正式成為小米生態鏈一員。2016年9月,依靠小米的渠道和供應鏈資源,公司推出了小米定制品牌 “米家智能掃地機器人”,一炮而紅。
隨著業務快速發展,石頭開始“去小米化”——逐漸從小米的代工廠轉變為獨立的品牌運營商。2017年,公司推出了自有品牌 “石頭智能掃地機器人”和“小瓦智能掃地機器人”。
這一次革新不但讓石頭科技減少了對生態鏈企業的依賴,也使其在掃地機器人市場迅速嶄露頭角。根據中怡康數據,2019年上半年,石頭科技在國內服務機器人市場的占有率達到11%,僅次于科沃斯和小米。
石頭科技的高速發展,也吸引了一眾投資機構的目光。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20年之前,石頭科技共完成5輪融資,資方包括順為資本、高榕資本、啟明創投、GIC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等。
2020年2月,石頭科技成功登陸科創板,發行價格高達271.12元/股,成為當時A股有史以來發行價最高的公司。上市后,石頭科技的股價一路狂飆,到2021年股價達到歷史最高點的1494.99元,市值直逼千億,成為大A繼茅臺后的第二只千元股,也是公認的“掃地茅”。
從“小米代工廠”起步,石頭科技在昌敬的帶領下,已經逐漸蛻變成A股市場的明星企業。如今再次出發踏上沖刺港股IPO之路,石頭科技又交出了一張怎樣的成績單?
年營收119億,全球GMV、銷量第一
從招股書披露的數據可以看出,過去三年,石頭科技的營收規模正在持續走高。
2022年、2023年、2024年,石頭科技的收入分別為66.11億元、86.40億元、119.19億元。2025年第一季度,石頭科技營收更是同比大漲86.22%至34.28億元。
其中,智能掃地機器人業務是支撐這一增長的核心引擎,同期分別貢獻了63.46億元、80.85億元、108.48億元的銷售收入。招股書顯示,2024年,石頭科技按GMV計市占率達23.4%,按銷量計市占率達16.7%,是全球GMV和銷量第一的智能掃地機器人品牌。
不過亮眼數據背后也有隱憂,自2024年下半年起,石頭科技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2024年第三季度,石頭科技營收同比增長11.91%,凈利潤卻同比減少45.25%;同年第四季度,營收同比增長66.54%,凈利潤同比減少26.99%。今年一季度,石頭科技的歸母凈利潤僅為2.67億元,同比下滑32.92%。
銷售費用、研發費用的增加是公司“增收不增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一季度,石頭科技營業總成本為31.20億元,同比增長118.65%。其中,銷售費用為9.51億元,同比激增169.25%;研發費用為2.66億元,同比增加36.90%。
此外,招股書一出,石頭科技的現金流情況也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今年第一季度,石頭科技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4218.67萬元,而上年同期為2.33億元,同比下降了118.09%。
另值得關注的是,自2024年10月開始,石頭科技在A股市場的股價也出現了嚴重回調。截至2025年7月4日收盤,石頭科技股價報156.18元/股,市值404.13億元,較最高點蒸發了近60%。
一邊是凈利潤與現金流的雙重承壓,另一邊是A股投資者用腳投票。多重因素疊加,或許構成了石頭科技此番赴港二次上市的動因。
品類擴充與出海
石頭科技所在智能掃地機器人市場,已經是一個白熱化的戰場。
根據IDC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智能掃地機器人市場品牌集中度繼續保持較高水平,TOP5品牌占比已超過60%,其中國內市場已超過90%。
面對內卷,石頭科技也在積極拓展第二增長曲線。早在2023年,石頭科技就推出了首款洗烘一體機H1,此后又在洗衣機、迷你清潔電器等多個清潔家電細分賽道進行布局。
根據招股書,2024年,石頭科技其他智能電器產品實現營業收入10.70億元,同比增長33%。銷量方面,其他智能電器產品銷量為61.89萬臺,同比增長141.46%。
不過產品研發和品類擴充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撐,因此在石頭科技的港股募資計劃中,“產品研發拓展及產品組合擴充”被放在了顯眼位置。
除了橫向拓充SKU,出海成為石頭科技破局的另一關鍵。
事實上,2017年推出自主品牌“石頭掃地機器人”時,石頭科技便已經把目光投向了海外,而且發展勢頭強勁——截至2024年12月31日,石頭科技的產品已在12個其官方商城及全球主要電商平臺上的78家自營店發售,產品已涵蓋超過17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萬戶家庭。
另據IDC數據,2024年石頭科技在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中以16%的出貨份額和22.3%的銷售額份額分別位居第一?。特別是在北歐、土耳其、德國、法國、韓國等市場,連續多季度量額雙第一。
全球化成果也直接體現在了營收上。招股書顯示,2024年,境外主營業務收入達63.88億元,同比增長51.06%。境外收入首次超過境內市場收入,占總營收比例高達53.48%。
此番赴港二次上市,毫無疑問會對石頭科技的全球化布局提供助力。除了顯性的資金輸血外,還能借助香港市場的全球資源,進一步提升公司的全球品牌知名度、優化資本結構和股東組成,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
最后再將視野擴大到整個港股市場。除了石頭科技以外,一批A股上市公司正在涌向港交所。
遠的不說,6月19日,“醬油一哥”海天味業在A股上市十年后成功在港上市,總市值高達2190億港元,成為2025年迄今消費行業規模最大的港股IPO。更早之前,有著“藥茅”之稱的恒瑞醫藥也在港交所二次上市,截至7月4日收盤,公司市值為3929.2億港元。
除此之外,牧原股份、三一重工、東鵬飲料、賽力斯、先導智能、三只松鼠等也在積極推進港股上市進程。
可以預見的是,伴隨著港股回暖和政策的不斷推動,未來將有更多企業加入“A+H”陣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