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過網絡根基事業的火炬——那些獲得“互聯網基礎技術貢獻獎”的年輕人 | 速途網
在6月26日舉辦的第四屆下一代DNS發展論壇上,五位青年科技工作者榮獲2025年度“互聯網基礎技術貢獻獎”。
這是連續三屆頒發該獎項,目前獲得該獎項的青年才俊已達15人。
“互聯網基礎技術貢獻獎”的設立,凝聚著中國老一輩互聯網科學家的殷切期望,希望像火炬接力一樣,激勵青年科技工作者探索前沿網絡基礎技術。
獎項的設立:筑基AI時代
2022年11月,大洋彼岸的ChatGPT橫空出世,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術創新浪潮。互聯網界備受鼓舞,資金、技術、人才蜂擁而至,AI時代的技術創新迎來大爆發。
基礎技術一直是推動互聯網發展的源動力。自1994年4月20日我國通過一根64K的專線全功能接入互聯網以來,經歷窄帶、寬帶、移動寬帶、互聯網+,到今天AI時代的新質互聯網,每一輪互聯網應用創新都依托于領先的網絡基礎技術和設施。抓住AI機遇,建設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離不開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網絡基礎技術和設施。
如何推動中國互聯網基礎技術事業創新發展,筑基AI時代,是老一輩互聯網科學家一直思考的問題。
關鍵還是在人!開創一項事業和培養合格的事業接班人,幾乎同等重要。薪火相傳,后繼有人,才能基業常青。
2023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年輕一代互聯網人參觀中國互聯網誕生地時提出期望: “應激勵年輕人投身中國互聯網的新征程。”面向新質互聯網的戰略需求,傳承科學精神、探索前沿技術。
中國互聯網重要的開創者胡啟恒院士一直在呼吁:“如果把互聯網比作一艘大船,我們中國作為后來者,不能只是坐享其成,更應該有所貢獻。”她鼓勵中國年輕的技術專家們,在解決中國網絡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生動的實踐,同時在國際互聯網社群中貢獻了中國的智慧。
另一位中國互聯網開創者錢華林研究員也在中國互聯網網絡基礎技術起源及發展專家座談會上談到,“歷史需要記錄,技術應被重視。”寄希望年輕人擔當網絡基礎技術發展重任。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2023年上半年,九位中國互聯網界知名專家、學者決定聯合發起“互聯網基礎技術貢獻獎”。聯合發起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啟恒、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研究員錢華林、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黃澄清、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蔣林濤、清華大學教授李星、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馬嚴、互聯網域名系統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ZDNS)主任毛偉。
這是一項民間公益獎項,將長期堅持公益屬性。發起人委托互聯網域名系統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ZDNS)主辦,組織國內互聯網網絡技術權威專家進行評審。該獎項聚焦于支撐全球網絡互聯互通的網絡基礎技術體系,獎勵在技術創新、技術應用、技術運行、技術治理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年齡不超過45歲,每年獲獎人不超過5人。
獲獎的15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
2023年度第一屆互聯基礎基礎貢獻獎:

獲獎名單: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研究員姚健康
中國移動研究院基礎網絡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程偉強
清華大學網絡科學與網絡空間研究院助理教授劉保君
中國移動研究院基礎網絡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程偉強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標準專家周天然
互聯網域名系統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ZDNS)首席研究員馬迪
頒獎人: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研究員錢華林
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黃澄清
2024年度第二屆互聯基礎基礎貢獻獎:

獲獎名單:
國家(杭州)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技術總監張士聰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李振宇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網絡事業部項目經理、高級工程師王曉宇
哈爾濱工業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教授、博導、鵬城實驗室網絡部體系所技術總師張宇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正高級工程師劉陽
頒獎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
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濱興
中國工程院院士于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宏科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世忠
2025年度第三屆互聯基礎基礎貢獻獎:

獲獎名單:
北京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宋飛
暨南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耿光剛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信息化前瞻技術研究院開放實驗室主任、研究員李彥彪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網絡事業部項目經理、高級工程師魏來
交通銀行數據中心二級專家蔡超
頒獎人: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教授
北京信息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馮登國教授
北京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張宏科教授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研究員錢華林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科技委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韓夏
那些不明覺厲的獲獎人
姚健康:重啟互聯網根密鑰的七個執掌人之一
《流浪地球2》電影中,重啟互聯網需要輸入一串密鑰,密鑰是實時生成的三萬個隨機數,這是人類大腦無法記憶的數字。
現實中,真的有這樣一個密鑰嗎?
我們先要來了解一下互聯網的設計。互聯網的前身阿帕網是冷戰的產物,設計的出發點就是避免中央控制系統被敵方攻擊而全盤癱瘓,這導致互聯網作為一個整體,是一個沒有結構的系統。唯一的例外就是互聯網域名體系,這是一個便于擴展的分層管理的樹型結構。
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說,控制了根域名,就擁有了互聯網的最高管理權。而互聯網域名根系統就在ICANN管理范圍內。
2010年,為了維護根域名系統的正常運轉,ICANN引入TCRs(互聯網信任社群代表)體系,提出重啟根密鑰系統的設計,21位TCRs中的7位是“恢復密鑰持有人RKSH(Recovery Key share holder)”。“互聯網基礎技術貢獻獎”獲獎人姚健康博士便是掌握密鑰的七人之一。
重啟根密鑰,其目的是防止互聯網根域名系統基礎設施遭受諸如戰爭、災難等突發極端事件導致數據毀滅,一旦發生諸如此類情況,ICANN將召集他們中的至少5位就能恢復根密鑰,這種加密方法被稱為Shamir’s Secret Sharing——密鑰被分成幾部分,每一部分都獨一無二。
姚博士介紹,密鑰是重啟根服務器數據,而不是重啟互聯網。與各國互聯網專家一起合作管理根密鑰,積極為互聯網的發展做貢獻,是全球互聯網社群共同進行互聯網多方和多邊治理的體現。
姚健康還是國際化電子郵件核心技術的主要發明人和標準制定者之一,我們可以用中文域名郵件地址來收發郵件,正是基于這些技術標準。
馬迪:與RPKI技術的發明人一道起草技術標準,應對“偽基站”問題
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互聯網自身的安全問題也日益突顯出來。由于最初互聯網協議設計的缺陷,互聯網上同樣存在“偽基站”問題。一些不法分子通過在互聯網廣播假的IP地址,或者冒充他人的IP地址,把互聯網流量“劫持”到自己的服務器上。
為解決互聯網上虛假地址引發的“安全漏洞”問題,全球互聯網技術標準制定組織(IETF),在2012年推出了IP地址路由認證機制資源公共密鑰基礎架構(RPKI)。由IETF發布的技術標準RFC8416,則是實現了對這一認證機制的本地安全可控,該技術標準第一起草人為“互聯網基礎技術貢獻獎”獲獎人馬迪博士。
馬迪博士和RPKI技術的發明人一道起草了RPKI的安全威脅模型RFC8211,在IETF開辟了一個全新的RPKI標準化方向——RPKI安全保障機制,并牽頭設計了RPKI的本地化控制機制RFC8416,為全球網絡運營商提供了一種構建RPKI本地視圖的方法。
當前RPKI正在全球開展部署,這是一次觸及互聯網互聯互通根基的安全升級,將對網絡安全保障和互聯網治理工作產生重大影響。馬迪博士起草的協議被接納為核心協議,將有助于推動我國互聯網社群對全球互聯網治理工作的深度參與。
科學家精神的火炬接力
“互聯網進入中國,不是八抬大轎抬進來的,是從羊腸小道走出來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啟恒這句話,廣為人知。這無疑是對中國互聯網早期探索艱辛歷程的形象化總結。
31年前,中國互聯網先驅們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突破了核心網絡設備禁運等“卡脖子”問題,讓中國進入了互聯網時代。
很多人,以人生最寶貴的青春歲月為燃料,點亮互聯網的星星之火,并見證互聯網發展成燎原之勢。不斷有人加入,把網絡基礎技術當做事業,薪繼火傳,生生不息!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互聯網故事,都有自己的互聯網英雄。老一輩科學家篳路藍縷,將中國帶入了互聯網時代,他們的精神、事業在新時代下不斷傳承。年輕一代前赴后繼,投入到互聯網的基礎技術中,筑牢網絡根基,參與國際交流與競爭。
第四屆下一代DNS發展論壇現場,毛偉作為中國互聯網起步與發展的親歷者與見證者,同時也是“互聯網基礎技術貢獻獎”發起人之一,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正如DeepSeek等領先技術所帶來的鼓舞一般,互聯網基礎技術領域也應出現更多的理念創新與先進成果,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AI時代下的中國互聯網,更是需要一大批有勇氣、有擔當、有野心的年輕人去引領創新,希望通過互聯網基礎技術貢獻獎項的設立,鼓勵更多的年輕人,投身到互聯網基礎技術,在技術上實現彎道超車,全球領先。
“每次回顧從‘羊腸小道走出中國互聯網’的那段艱辛歷程,我都會熱血澎湃。老一輩科學家們從荊棘中踏出了通途,用星火點亮了未來。“第三屆獲獎人李彥彪表示,互聯網飛速發展,世界競爭格局不斷變化,一代人有一代人面臨的困境,一代人有一代人要沖破的枷鎖,一代人也有一代人要擔當的使命。精神不息,薪火相傳,吾輩當秉承“開拓創新、求真務實”的老一輩科學家精神,堅定互聯網價值共識,深耕互聯網基礎技術創新,為互聯網的發展持續貢獻中國力量!
曾經發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來的腳步正在繼續,一些領頭羊在互聯網基礎技術方面也已嶄露頭角。2024年8月,在全世界所有單位發表了RFC的作者數量中,華為技術公司排名第二,有178名作者;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排名25,有29名作者,在標準貢獻度方面已躍居全球運營商第一。ZDNS專家參與制定5項IETF國際標準,26項國內行業標準,還是工信部批準的域名根服務器運行機構。
老一輩科學家開創的互聯網事業,正通過年輕一代傳承。未來必然需要更多人才參與進來,將網絡根基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解決互聯網關鍵基礎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題,為互聯網的發展做出中國貢獻,在世界互聯網的核心技術領域點亮了來自中國的星火。
正如錢華林研究員所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寄望于新一代互聯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