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上半年具身智能融資復盤:金額超 200 億、頭部收斂趨勢明顯、傳統制造業巨頭增多
時間進入7月,半個月來,國內具身智能領域共發生16起融資事件,幾乎平均每天一起。僅7月8日一天內,就有6家公司官宣獲得了新一輪投資。
將時間線進一步拉長,今年以來截至7月16日,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AI科技評論以“具身智能”為標簽在IT桔子上檢索到融資事件共計130件。其中,已明確公布的融資金額共計96.68億元;另有98件未公布明確金額的融資事件,從千萬級到數億元不等,如果再算上這一部分,預估整個具身智能領域上半年的總融資超過了 200 億人民幣,甚至更多。
相關數字已遠遠超過 2024 年全年的 90 起融資——89.33億元融資金額。
去年涌向大模型的科技投資,今年開始掉轉方向擁抱具身智能,但錢具體流向了哪里?
AI科技評論梳理出的上半年融資金額與輪次最多、估值增長最突出的13家具身智能賽道頭部公司,大多都選擇了大腦與本體“兩條腿走路”;在它們的資方構成中,大廠和傳統制造巨頭充當了重要角色。
資本日漸向頭部企業聚攏,或將倒逼創新收斂,并把行業提前帶到洗牌期。
(AI 科技評論整理,數據來源于“IT桔子”)
資本興趣轉向具身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人工智能領域,資本的興趣正逐漸從大模型轉向具身智能。相比之下,今年上半年,大語言模型領域融資事件僅 72 起,其中基座模型公司僅 3 家官宣了新融資——智譜、面壁與 MiniMax,增勢趨緩。
2024年對大模型展現出積極興趣的資方,現在都在把視線轉向具身智能。
例如,互聯網大廠中,去年投資了階躍星辰、月之暗面的騰訊,今年則先后領投了智元機器人B輪系列融資和宇樹的C+輪融資;專業投資機構中,賽富投資基金去年領投了面壁智能,今年7月也參與了它石智航的天使+輪融資;像商湯這樣的早期AI四小龍也有參與進來,從去年開始就領投了眾擎機器人的天使輪系列,今年還在繼續參與后者的Pre-A輪融資……
事實上,相比于大模型,具身智能無論是技術路線抑或商業模式都未出現相對清晰的共識,而大模型的技術突破至少已有較高確定性。因此,有投資者對 AI 科技評論表示疑惑,評價:“具身智能賽道泡沫太明顯;中國追捧的'硬科技’不是‘硬核科技’,而是‘有硬件實體的科技’。”
但另一方面,也有觀點認為,資本投資興趣轉向的原因也恰恰在于此:
“大模型賽道基本進入收官狀態了,頭部公司已經確立了優勢,也不大可能再有新玩家要進入?!北菊髻Y本的邢大地博士告訴雷峰網 AI科技評論,從投資角度看,這個“諸侯爭霸”的過程已經完成了,不可能有人愿意將大筆資金投入新的大模型平臺,而具身智能則恰恰相反,還處在“前置押注”的階段。
與此同時,大模型的瓶頸也在慢慢浮現出來,Scaling Law 并未大力出奇跡、帶來真正的AGI,積攢同物理世界交互的能力可能是進化算法、通往AGI的一條必由之路。因此,“驅動物理世界”已經成為比純粹的數字大腦更吸引人的故事。
邢大地進一步解釋,大模型應用更偏服務業,但人工智能更大的藍海應該是在工業,機器人是觸達這個藍海的入口,也是通往垂直應用場景過程中繞不開的一環。
賽道呈現收斂態勢
2025 年上半年,具身智能的融資也體現了:資本日漸向頭部企業聚攏,使后者融資頻次持續加密,而新創業者要獲得融資越來越難了。
隨著“量產元年”的呼聲日益高亢,上半年,絕大部分錢都被砸向了已有相對成熟產品和量產計劃的明星公司,某種意義上,也將行業提前帶到了洗牌期。企業和技術路線開始顯現出收斂趨勢。
比如,6月,銀河通用完成了一筆11億元人民幣的融資,這也是國內具身智能領域單筆最大融資。過去兩年內,銀河通用累計融資已超24億元。
再比如,在7月7日,星動紀元新近融資5億元人民幣;緊隨其后,8日,“杭州六小龍”之一的云深處完成C+輪融資,金額同樣是5億元,它石智航完成天使+輪融資1.22億美元;9日,“星海圖”也宣布完成A4及A5輪融資超1億美元……三天時間里,四家公司融了25億元。
其中,星海圖今年已經是第5輪融資,累計金額超過13億元,估值較年初漲了3倍多,星海圖將今年所有融資統一命名為“A輪系列”。節奏與之相似的還有自變量機器人,年初到現在接連完成了Pre-A++輪、Pre-A+++輪和A輪融資。
將一個融資輪拆分成多次,這也是具身智能領域公司的共性特征。
對此,投資方與項目方各有考量。站在投資角度,這符合風險控制邏輯。邢大地認為,即便有些投資機構愿意去賭一些核心團隊或技術,也傾向于把一筆投資拆分成不同輪次,以此驗證資金是否在持續產出預期的結果。
站在融資方角度,這一方面是種妥協,另一方面,長時間“憋大招”容易被市場遺忘,持續的融資新聞對于保持項目的熱度和聲量、維系投資界的關注也有利。
硬科技領域的具身智能已經顛覆了傳統的投融資模式?!按饲?,融資周期是相對明朗的,種子輪一般是概念期,天使輪要產出原型,等到了A輪,產品基本就要成型了?!毙洗蟮乇硎?,但具身智能開發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反復,在A輪這個所謂的投資估值階段沒有完成原型研制,只能一輪接一輪地融下去,才有繼續試錯的資本。產品的開發、驗證周期被大大拉長,投資周期自然也被拉長。
這也意味著,盡管資本火熱,但行業仍處在早期階段,靠“補血”活著仍“來日方長”。這一點在融資輪次構成上也有所表現。今年130起投資事件中,超過三分之二處在從天使輪到A輪之間的融資輪次;B輪及之后的則僅有13起,云深處、宇樹、銀河通用、智元是為數不多走到這一階段的企業。
大廠與傳統制造巨頭熱情下注
從資本背景來看,美元方面的投資事件有6起;其余均為人民幣。
同時,政府與產業資本深度聯動,特別是北京、深圳、蘇州、上海等地的政府引導基金活躍;產業資本中,來自3C、汽車、自動駕駛、游戲領域的頭部企業頻頻出手,美團、百度等大廠也出手闊綽。
在邢大地看來,不同資方在投資階段與公司類型上各有偏好。VC等早期基金更偏好去賭細分環節的核心技術突破,因為這樣的技術環節相對獨立,容易做出技術壁壘;而產業資本或戰投基金更偏向相對集成的公司,被投公司甚至已經能給出比較完整和成熟的垂直行業解決方案。同時,出于完成指標或避免錯過優質項目,后者也傾向于將資源投向明星公司,導致“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
這一特征在頭部具身智能公司的融資中表現得尤為明顯。AI科技評論梳理的13家公司大多都選擇了大腦與本體“兩條腿走路”。從它們的資方構成來看,以美團、騰訊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大廠以及以TCL、聯想、海爾、寧德時代等為代表的傳統制造巨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且往往充當了領投方。
后者對具身智能的投資往往超出純粹的資本加注,還包含更深維度的產業鏈合作。
以美團與銀河通用的合作為例,早在天使輪階段,美團即已領投銀河通用,美團買藥的分揀場景也隨之被開放給后者。大廠借助投資擴張并尋找“第二曲線”,也向具身智能企業提供了額外的供應鏈與應用場景助益。
另一值得關注的投資方是具身智能領域內的頭部企業,以智元為典型代表,其積極通過戰略投資、設立基金、與上市公司合資構建生態鏈,提前布局上市資源。
資本對技術的前置押注力度不斷加大。但作為硬幣的另一面,資本的焦慮也在“逼宮”具身智能公司走向IPO。這也同頭部公式融資節奏加快的趨勢相呼應。今年以來,宇樹、智元爭奪“具身智能第一股”,另有10家左右機器人相關領域公司披露上市計劃。但其商業化與營收能力是否已能支撐其邁向這一步,仍值得思索。
盡管年初以朱嘯虎為代表的投資人宣稱正“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但錢仍在源源不斷涌入這個行業,且投資節奏愈發加快。在具身智能這個極度“燒錢”的賽道,金錢是燃料也是催化劑,既加速創新收斂,也塑造行業競爭邏輯。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