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峰鄉的“吳管事”——聯通支局的“泥腿局長”
清晨六點,薄霧未散,青峰鎮支局長吳成波已駕著那輛滿身泥痕的小貨車出發。車廂里,裝機工具、反詐宣傳單整齊碼放,伴著他駛向鄉間地頭。在這片土地深耕六年,皮膚黝黑的他早已是鄉親們的 “自家人”,用沾著泥土的雙腳丈量為民服務的深度,用浸著汗水的雙手搭建鄉村振興的信息化橋梁。
反詐銅墻:守護老年人“錢袋子”安全
“王大爺您瞧,這電話里說要查您銀行卡的,都是騙子耍的障眼法!”,吳成波蹲在王大爺家的門檻上,一邊下載國家反詐中心 APP一邊說道。去年秋天,這位獨居老人接到冒充“公安局”的詐騙電話,差點把攢了三年的養老錢轉到陌生賬戶。
從那天起,反詐工作成為吳成波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晨光剛漫過青峰鄉鎮的石階,他就帶著宣傳單頁往老街走,褲腳沾著露水挨戶敲門。如今走在鎮上,常能看見拄拐杖的老人掏出磨得發亮的聯絡簿,對著陌生來電一筆一劃核對。王大爺見人就掀起褲腿,那道去年為湊錢給騙子摔的疤在陽光下泛著淺白:“吳局長教我用國家反詐中心 APP,現在點一點就知真假,比揣著存折還安心!”。
鄉鎮派出所的統計冊上,老年人受騙率同比下降 67% 的紅筆數字格外醒目。那些曾被詐騙電話攪得雞犬不寧的院落,又飄起了鄉親們的家常笑聲,連檐角的麻雀也跟著多了幾分熱鬧。
云端守望:讓攝像頭生長出親情枝葉
李奶奶的土坯房在山坳深處,兒子兒媳在廣東電子廠打工,往年只能春節回來待三天。去年清明前,老人在灶臺前摔了一跤,躺了半天才被鄰居發現。吳成波得知消息時,正幫村民調試新架的光纜,他立刻背上工具箱往山里趕,路上踢飛了三塊石頭,手心磨出了血泡。
“嬸,咱裝個‘千里眼’!”,吳成波踩著木凳把智能攝像頭固定在堂屋房梁上。怕老人看不清屏幕上的字,他特意調大了 手機 字體,調試成功那天,李奶奶的兒子通過手機看到母親正在喂雞,突然喊了聲“媽”,老人驚得把玉米撒了一地,對著屏幕抹起眼淚。
現在每個周末,吳成波都會繞山路去李奶奶家“檢修設備”,實則是幫老人清理攝像頭的灰塵,順便捎帶些降壓藥。他還建立了“云端守望”臺賬,全鎮127戶留守老人家庭的攝像頭位置、子女聯系方式都記得清清楚楚。“這些攝像頭不是冷機器,它們是外出打工子女看父母的眼睛,是老人想孩子時能摸到的'電子手。”吳成波說道。
生命哨崗:讓報警器成為無聲守護者
82歲的張爺爺總愛把柴火堆在灶臺邊,這讓吳成波愁壞了。去年冬天第一次上門時,老人正在用煤爐烤紅薯,煙霧嗆得人睜不開眼。吳成波沒多說什么,第二天帶著電工師傅來了,不僅換了全屋老化的電線,還在房梁下裝了個亮紅燈的煙霧報警器。
“這玩意兒比村口的大喇叭還靈!”張爺爺至今心有余悸。上個月他煮中藥時打瞌睡,藥罐燒糊的濃煙剛冒起來,報警器就“滴滴”尖叫起來。隔壁鄰居聽見警報,及時撲滅了灶臺上的火苗。為了預防此類事件發生,吳成波帶著團隊從日出忙到日落為孤寡老人安裝報警裝置,肩膀被梯子壓出了血痕,卻笑著對老人們說:“這報警器是咱們支局派來的守夜人,比家養的大黃狗還靠譜!”
暮色中的青峰鄉鎮炊煙裊裊,吳成波的小貨車車燈穿透薄霧,照亮了村口新立的“智慧助農服務站”牌子。玻璃櫥窗里,反詐宣傳與攝像頭說明書并排擺放,墻角的滅火器閃著銀光。這個總說“鄉親們的事比天大”的支局長,正用信息化的星火點亮鄉土,讓每一項服務都帶著泥土的溫度,在鄉村振興的路上,長成最堅實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