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新周刊 (ID:new-weekly) ,作者:牧羊,編輯:宋爽
身處禮儀之邦,送茶可是門暗藏玄機的藝術。
想要把茶送對、送好,要懂茶,更要懂人。小到茶禮用什么包裝,大到怎樣得體地遞出茶罐,都在不動聲色間時刻反映著我們對“人情世故”四字的掌握程度。
我們整理了最淺顯的茶葉界送禮的20條潛規則,試圖繞過茶葉店老板云山霧罩的推銷話術,幫助送禮人重新梳理這片樹葉背后的復雜脈絡。
這份指南不負責教你成為茶圣,更不保證讓你送禮后升職加薪。它只是用血淚教訓總結的“避雷帖”,至少能幫你躲過部分史詩級尷尬現場。
不過,若發現下面某些規則在送禮現場并不適用——那么恭喜你,已摸到了茶禮江湖的荒誕本質。
您平時喝茶嗎?如果答案是“否”,建議先別急著下單。
茶葉這玩意兒,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摸清門道的。費盡心思給資深茶客送去貴價低質茶,只能收獲對方尷尬而禮貌的微笑。
再明確一點: 送茶不辦事,辦事不送茶。 真要急著辦大事的朋友建議直接選別的方式,把茶葉留給更需要維系的情誼。
現在可以開始考慮送什么茶了。重點是得找準對方的氣味偏好,有人愛喝清爽回甘的生普,就有人獨愛柔滑醇香的肉桂。 禮沒送到心坎上,一律等于白送。
先去關注茶葉界的鄙視鏈。愛巖茶的看不起普洱,品普洱的看不起烏龍,喝烏龍的看不起綠茶,泡綠茶的看不起茶飲料。送禮前稍微摸清對方在鏈上的位置,能避免不少尷尬。
季節也是選茶的重要參考。 春夏擇龍井、毛尖、猴魁、紫筍、銀針、碧螺春,秋冬選玉露、熟普、黑茶、肉桂、水仙、鐵觀音。
獨家奉送一句順口溜, “遇事不決,紅綠包圓” ——紅茶甜香,容易入口;綠茶清醇,口齒留香。大家都能接受的茶,起碼不至于被閑置。
選擇茶葉品級,可以先觀察收禮人的常用茶具。如果是在辦公室常備銀壺煮水、不忘養盞紫砂的,不妨把茶葉等級抬高至明前、單芽、手采茶。而拿飄逸壺、分離杯的也不能小瞧,最少也要選一芽兩到三葉的純料茶。不向下揣測他人的品茶等級,是一種尊重。
給中年男人送茶,大概率可以參考“貴即正義”。 大紅袍、正山小種,響當當的名號亮出來,輕呷一口,他們腦中就會自動換算這杯茶值多少錢。如果再用“限量”“母樹”等詞加持,你在他們心中“懂茶又懂事”的形象,最少能立住一個。
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品茶喜好。 江浙一帶的人更偏愛綠茶;福建人則對烏龍茶情有獨鐘;廣東人愛喝紅茶;云南地區對普洱茶頗有研究。
但反向操作有時更出彩。給云南人送阿里山珠露,比硬送普洱更顯誠意;給杭州朋友帶點信陽毛尖,比強塞龍井更有新鮮感。
送茶給年輕人,請偽裝成奶茶。把鳳凰單叢叫“鴨屎香檸檬伴侶”,說烏龍茶可以自制蜜桃烏龍冷泡,建議用普洱配上牛奶煉乳做奶茶……茶葉具體什么品牌、貴重與否沒那么重要,關鍵在于營造充足的想象空間。
覺得傳統茶葉太多講究,也可以來點新潮的。英國伯爵紅茶、日本抹茶、摩洛哥薄荷茶,禮到了還能聊兩句沖泡方法;新茶飲品牌的茶包,憑著“新奇”二字,能達到大多數人的口味公約數;給打工人送茶,考慮“茶咖禮盒”,大概率不會出錯。
但是別送小青柑!別送小青柑!別送小青柑!除非你能確保你手上的這一批貨干凈衛生,用的是“真·好茶”。
古代婚俗中,茶葉是禮單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如今小年輕見家長時帶上一盒茶葉,也已經成為誠意的重要體現之一。茶葉夠不夠貴是其次,大紅包裝加上厚重木盒,最起碼排面拉滿。
辦公室送茶,分寸感第一。給同事遞茶包堪稱當代職場美德——下午3點,一人一袋錫蘭紅茶,茶包往馬克杯里一沉,幾分鐘就能從點頭之交到“續杯之誼”。既避免了辦公室眾人分配不勻,又杜絕了茶水間茶渣堵塞下水道的集體尷尬。
說什么話,和送什么茶一樣重要。“這茶據說能減肥、降血糖?!遍]嘴!換個說法:“這茶生津回甘,配您辦公室那只供春正好。”彩虹屁要裹著糖衣,否則容易翻車。
一套萬能“甩鍋”話術——“茶是朋友送的?!眴枺骸斑@茶很貴吧?”答:“朋友說是好茶,您看著品鑒品鑒?”此舉妙就妙在,如果茶不好喝便可追加一句:“早知道他品味差,下次我帶更好的!”
散裝茶才是檢驗真情的試金石。敢拿散茶送禮的,交情必定不一般。塑料袋一扎,牛皮紙一裹,行家都知道這是“茶農不賣,只送朋友”的私房茶。如果搭配一句“我去××旅游自己采的”,對方還能立刻腦補出你為了他翻山越嶺采茶的感人畫面。說到底,咱們送的不是茶,是情誼。
最后,如果實在不知道該送什么茶,請果斷改送車厘子或陽澄湖洗澡蟹。無他, 在成年人社交法則里,“不用費心回禮”的才是最好的禮物。